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作者:奚牧凉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“挖啥呢”

1972年12月,长沙马王堆。原本在此挖掘军队医院防空洞的工人们,忽然发现了可以点燃的“鬼火”。惊异的工人们此时还不知道,他们这无意间的发现,已为几个月后考古学家在此发现震惊全国的马王堆女尸,埋下了伏笔。

第二年,马王堆汉墓中发现女尸的重大新闻已经传遍了长沙,人们纷纷涌向马王堆古尸的临时展览,想要一睹这位距今2000多年的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的尊荣。可就在这时,四人帮成员姚文元竟然要求,为防流言与围观,将女尸火化!幸亏周总理及时批示,女尸被连夜转移至了湖南医学院,这才得到了妥善保存

马王堆女尸,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

刚从棺中取出的马王堆女尸,虽然已奇臭无比,但外形完整,面色如生,全身柔软光滑,皮肤呈淡黄色,看上去如同刚刚死去。考古人员用手指在她的脑门、胸部以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开,凹下去的肌肉和皮肤很快又弹起来恢复原状;掀动四肢,各关节可自由弯曲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女尸眼睑的睫毛清晰可辨,左耳薄薄的鼓膜完好无损,就连脚指的指纹和皮肤的毛孔也清晰可见。

马王堆女尸的幸存,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幸运结果:从发现墓葬到发现古尸,考古学家先后突破了厚重的封土与墓土、白膏泥、木炭、沼气(即“鬼火”)、内外椁、4层套棺以及20件衣物,女尸的保存环境高度密封、缺氧,这让微生物对其的腐坏失去了条件

开棺时棺内尚存半棺液体,经检测液体含有乙酸、乙醇,沉淀物含有大量硫化汞。虽然对这一液体因何产生观点不一,但可以肯定,其对于防腐与保持尸体湿润,也具有积极作用。

辛追夫人复原像

虽然马王堆女尸极其珍贵,譬如与其异穴而葬的夫君利苍就尸骨无存,但在中国考古史上,像马王堆女尸这样因水等原因密封、缺氧而保存下来的“湿尸”,也并非孤例

在湖北荆州市凤凰山汉墓、湖北荆门市纪山楚墓、江苏连云港市双龙村汉墓……也有汉代甚至更早的湿尸发现。

双龙村女尸“凌惠平”,现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

此外,与马王堆女尸齐名的中国古尸,还有以“小河公主”“楼兰美女”为代表的新疆古尸。

60年代彻底干涸为戈壁的咸水湖罗布泊地区,在历史上曾是一片孕育生命的绿洲。公元前后曾与汉朝关系密切的楼兰国,就位于其中。但其实早在楼兰国前,即距今3000甚至4000年前,此地已是东西世界的交汇之地,有着引今人无限遐想的青铜文化

小河墓地

如今已名声远扬的罗布泊小河流域的小河墓地,其实上世纪30年代就已由瑞典考古学家博格曼调查并发掘。从2002年底以来,中国考古学者通过跨4个年度历经万难甚至几乎九死一生的沙漠考古,小河墓地的秘密终于大白于天下

距今3800-4000年的小河公主,现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

小河墓地的外观是一座巨大的椭圆形沙山,绝大多数墓葬一般是先挖沙坑、坑中置胡杨木棺,然后在棺前后栽竖与死者性别相异的生殖器崇拜立木。小河公主即是在此地采集到的30多件古尸标本之一。当她的木棺一点点被打开,真容一点点露出后,围拢在旁的考古学者立刻发出了惊呼:“哇,小河公主!”

楼兰美女,现藏于新疆博物馆

与小河公主遥相呼应的,是1980年在罗布泊孔雀河流域的古墓沟墓地,出土的“楼兰美女”。虽然她的年代与小河公主相仿,也是距今3800-3900年,但日本人大概是借用了后世楼兰国盛产美女的典故,直接将其雅称为了“楼兰美女”。

“小河公主”和“楼兰美女”孰美呢?在“小河公主”的发掘者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心中,小河公主略胜一筹。不过伊弟利斯的妻子却不服气:她俩再美,有我美么?

楼兰美女(左)与小河公主(右)复原像,其实二人都是白人血统

新疆另一处重要的古尸发现地点,是阿斯塔那-哈拉和卓墓地。

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是新疆吐鲁番市东南大约30公里的两个村,汉名分别为“三堡”、“二堡”。它们的北面即是火焰山,南面则是著名的高昌故城——一座从公元前1世纪始建,时而归属于中原王朝,时而独立为“高昌国”,至公元13世纪废弃的故城。阿斯塔纳-哈拉和卓墓地,主要即是公元3-8世纪高昌故城居民的一大片死后居所

早在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就曾有古尸发现:“土人掘出张怀寂尸身,尚完好,修躯大首,覆以五彩丝缎。”至建国后,张怀寂墓与张怀寂父亲张雄的尸体,终在考古学家手中重见天日。

阿斯塔那出土,麴氏高昌国左卫大将军张雄古尸,现藏于新疆博物馆

1912年,日本“探险家”橘瑞超与吉川小一郎在阿斯塔那-哈拉和卓墓地盗掘了12具古尸,并将它们运至日本。几年后,橘瑞超与吉川小一郎的老师大谷光瑞移居当时被日本人占领的旅顺,他盗掘的古尸除小部分后辗转到了如今的韩国首尔博物馆外,其余皆被存于当时的“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”,即现在的“旅顺博物馆”,直至今天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在中国最东端的旅顺,可以看到来自中国最西端新疆的古尸

旅顺博物馆藏阿斯塔那古尸

建国后的考古工作,在阿斯塔那-哈拉和卓墓地共出土古尸300余具,死者主要为来自中原的汉人,而且大多是尸体直接停放在苇席上,连棺材都没有使用。据统计阿斯塔那-哈拉和卓墓地一半左右的死者最终变为了古尸,说此地是一座“地下古尸博物馆”,确实名副其实

除了罗布泊与阿斯塔那-哈拉和卓墓地,新疆还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、民丰县尼雅遗址、鄯善县苏贝希墓地、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过多具古尸。新疆博物馆甚至有专门的“逝者越千年--新疆古代干尸陈列”。

距今3000余年,死时不足1岁的“且末宝宝”,现藏于新疆博物馆

到目前为止,新疆发现的古尸均为干尸。所谓干尸,顾名思义,是在极端干旱的情况下,微生物缺水无法正常代谢,使尸体得以免遭腐烂,除了皮肉枯槁外,有机质皆可幸存。

当然,正如干燥的新疆并非遍地古尸,一具尸体若想成为干尸,还需要尽量满足死前摄水较少、葬地距离水渠与地下水较远、埋葬环境(土壤、棺椁、墓室)透气性较好等条件。

距今2800余年的“扎滚鲁克男尸”,现藏于新疆博物馆

由此看来,只要人死后将其尸体尽快风干并妥善保存,其实尸体都有成为干尸的机会。智慧的中国人自然早就发现了这一原理,去年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肉身佛,就是用类似原理制成。一种具体的方法是:

高僧圆寂前,本来食素的他们会十天半月食不沾、水不进;圆寂后,他们的遗体会被放入特制的缸内,周围塞满木炭,头脑部位放置石灰包,再合上缸盖涂以黄泥密封,置阴凉通风处存放。三年后,很小一部分“修为足够”(其实是条件合适)的遗体,会成为肉身佛,将其上漆、贴金保护,即可长久保存。

距今1200余年的六祖慧能肉身佛,现藏于广东南华寺

不过,干尸与“木乃伊”,还是有些差别。木乃伊是古埃及一种步骤复杂、专人负责、有意为之的尸体处理方式,不像前述的马王堆女尸、小河公主之所以能保存至今,多半拜自然条件相助。从这一点来说,肉身佛倒更像“中国的木乃伊”。

一种木乃伊的制作过程,简单地说,就是先用碱将掏出的内脏与剩余的尸体脱水,再用水和香油清洗尸体,用亚麻布条将尸体层层包裹;至绑成木乃伊后,即可放入石棺下葬,死者就能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了。研究出“木乃伊”这种使尸体不腐的处理方式,古埃及人也花了几百年的时间。

一种木乃伊的制作过程

相比之下,也希望尸体永驻的中国汉代古人,只是给尸体穿上了一身他们以为可以使尸体不腐的“玉衣”。最终千年以后,尸体果然被腐蚀得一干二净。

满城汉墓墓主人刘胜金缕玉衣

除了干尸与湿尸,还有几种特殊的尸体留存实例:

第一种名曰“冰尸”。在极冷环境下微生物代谢停滞,尸体得以保存。在现实的案例中,一些冰尸并非是被刻意埋葬,而是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寒冷困境,所以他们的冰尸很好地定格了一个久远的人类生活的镜头。譬如失足从高山上跌落的、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——“冰人”奥兹。

距今5300余年,在意大利境内海拔3200米的阿尔卑斯山发现的“冰人”

第二种名曰“尸蜡”。其形成条件是空气稀薄,环境湿润,水土中含钙、镁等矿物质,尸体本身多脂肪;经复杂的化学反应后(类似制肥皂),钙、镁与脂肪形成灰白色蜡状物质,尸体部分或全部得以保存。

第三种名曰“鞣尸”。当尸体埋于酸性沼泽中后,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、繁殖,尸体腐败变慢,肌肉、器官的蛋白质溶去,骨骼脱钙、软化,皮肤逐渐变为如鞣皮般致密。

距今2000余年的丹麦泥炭沼泽鞣尸

但其实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,发现尸体留存的案例少之又少,所以每具古尸都是极为珍贵的研究材料,不仅可以研究古人的生理、病理、饮食、面相、文身……还可以研究古人身着的服饰、佩戴的工具……一具古尸,绝对可谓浑身是宝。

因此,对古尸的保护便格外重要。除了用福尔马林等防腐试剂浸泡或者注射古尸外,一种常用的古尸保护思路,是为古尸继续提供一个类似原先自然保存环境的或绝氧、或干燥、或寒冷环境。

当然,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,尸体的腐坏不可能永远停止,保护古尸实际只是在延缓古尸的腐坏;尸体防腐如果不是那么困难,现代人中也不会只有列宁、胡志明、毛泽东等领导人有特权享受这项技术了。

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,陈列着列宁的遗体

关于古尸,似乎各种稀奇古怪的谣传总是不请自来,譬如马王堆女尸发现后不久,坊间就有说法:“2000多年的老太太突然坐了起来,冲参观的人群笑。”虽然这些伪科学的说法肯定不足为信,但这也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:中国人的死亡教育,是不是太欠缺了?

近年新近问世的人体塑化技术(用活性塑料取代尸体中的体液,将尸体做成标本),为尸体的保存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。人体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德国人冯·哈根斯,近年就将他的人体塑化标本做成了“人体世界”巡回展览,2004年同主题展览还曾在北京展出。当我们与这些生前和我们现在一样生龙活虎的尸体面对面时,生与死,或许能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含义

“人体世界”展览

(文中图片来自网络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挖啥呢

挖啥呢

15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当考古、文物、遗产、博物馆、古代建筑、文物保护成为社会热点,生活方式——“你们挖啥呢?”,别急,您的疑惑,我们回答。

文章